|
|
訂閱社區雜志 |
“利好”頻出光伏在行動 |
(時間:2014-11-27 9:57:17) |
11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計劃》”),明確將優化能源結構、推進能源科技創新作為我國能源發展的戰略任務,特別指出著力優化能源結構,把發展清潔低碳能源作為調整能源結構的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此外,近日發布的另一則消息,則更具有爆炸性效果。11月22日起,央行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其中5年期的貸款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這對于光伏行業意味著什么,或者一句話就能概括:需要銀行大額貸款的光伏電站項目即將迎來貸款利息減少、投資回報率增加的“好時候”。 行動計劃啟動能源行動 進入11月,國內光伏政策“利好”頻出。11月4日,發改委發布《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專項規劃;11月13日,中美發布《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合作的聯合聲明》;如果把新出臺的《計劃》算作第三次出臺環境“利好”政策,那么國家強調能源重要戰略地位、振興新能源產業的決心可見一斑。 的確,作為我國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要保障,提升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能力和水平是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推廣應用可再生能源以降低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尋求清潔環保的替代能源,成為改變能源消費結構,從根源解決環保問題的重要途徑。 《計劃》提出,堅持“節約、清潔、安全”的戰略方針,加快構建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現代能源體系。《計劃》提出,要重點實施節約優先、立足國內、綠色低碳、創新驅動四大戰略。 節約優先,是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立足國內,旨在減少我國能源領域對外依存度。《計劃》明確,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8億噸標準煤左右,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42億噸左右。由此數據可以推斷出,“今后幾年必須把一次能源消耗總量的年增幅控制在3.5%以下”,“能源自給能力保持在85%左右。” 《計劃》提出,加快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努力建設8個年產量百億立方米級以上的大型天然氣生產基地。到2020年,累計新增常規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5.5萬億立方米,年產常規天然氣1850億立方米。同時,要重點突破頁巖氣和煤層氣開發,到2020年,頁巖氣產量力爭超過300億立方米,煤層氣產量力爭達到300億立方米。 《計劃》中強調了重點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特別指出要樹立科技決定能源未來、科技創造未來能源的理念,堅持追趕與跨越并重,加強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依托重大工程推進科技自主創新,建設能源科技強國,能源科技總體接近世界先進水平。能源科技創新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新材料、新技術創新方面,為行業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更多創新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 降息為電站投資“減負” 11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其中,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其他各檔次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相應調整,并對基準利率期限檔次作適當簡并。 光伏電站投資屬于高負債率行業,一般而言,負債率達到70%~80%,且高度依賴銀行信貸,多為5年以上的長期貸款。也正因為如此,光伏電站的投資與市場需求對利率的敏感度也非常高,降息將有效減少每年的財務費用支出。當前,在全球貨幣寬裕為背景下,流動性增加與利率下降有利于電站投資者獲得足夠的信貸支持,降低電站投資者與制造企業的財務成本,加快產業鏈中企業的回款速度。 公開數據顯示,一般而言,光伏電站投資中,資本金投入和銀行貸款之比是3:7,利率的下降將有效降低光伏電站運營和EPC企業的財務成本。“以100兆瓦電站計算,估計企業利息費用節省額將高達200多萬元。”這無疑可以極大地提升電站的運營收益,另一方面,資金成本的下降也為光伏電站運營企業的資本化進一步打開了空間,為企業探索新的融資模式、實現資產證券化奠定基礎,從而也將促進盤活資金,提高產業活力。 跨界資本來襲 “史大嘴今天開始上課學習清潔能源,爭取三個月拿到碩士學位。”史玉柱最近的一條微博引發了關注。據了解,史玉柱已成立重點投資光伏業的公司,規模約40億元左右。 公開資料顯示,恒大集團近期也在光伏行業有所布局。9月,恒大與包括Solar Power在內的多家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擬合計以12億港元的代價認購國藏股份,用于發展太陽能業務。事實上,由于國內市場大規模的啟動和海外市場的發展,利益驅動下,跨界投資光伏行業的絕非只有史玉柱和許家印。 諸多上市企業公告顯示,將在光伏電站投資建設方面有所建樹,而這無疑與頻繁出臺的“政策利好密切相關,更將提振行業信心,增加發展活力。新能源產業發展具有十分光明的前景,隨著國家一系列鼓勵新能源產業發展政策的落實,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給廣大新能源企業帶來了新機遇,對提升行業信心,促進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秘書長于曉東稱。 但是與此同時,諸多預警之聲仍不絕于耳。頻繁的政策利好、資本市場政策的寬容,都讓人產生了新的擔憂:資金的支付、產品的質量、電網的消納能力、標準規范的完善等等,“好了傷疤忘了痛”,等來的只能是再一次跌得更狠。如今,在各類資本洶涌來襲的當下,如何能不從蹈覆轍、規避風險、引領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或許是熱潮背后光伏從業者應清醒面對的現實問題。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