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正在給風電設備制造產業斷奶,取消引發外界質疑的一些早期扶持政策.對于在國內市場羽翼漸豐的中國風電大廠,政策補貼早已不是護身符,而海外攻城拔寨更需要拼硬本事.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周二證實,中國已同意取消為采用國產零部件的風機制造商提供的一項補貼.對于為高失業率困擾的美國政府,這是爭取市場競爭地位及保障國內就業的一次勝利. 中國行業官員和企業高層則認為,此項補貼是國內行業發展早期為鼓勵產業化和科技創新而設立的政策,規模和補貼機組數量均有限,對于已經具有相當規模的風電廠而言幾乎沒有影響.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對路透說,"原來補貼是因為產業還沒有(發展)起來,現在整個行業生產能力已經很強了,取消補貼對比較有實力的企業不會有什麼影響." 中國財政部08年出臺的規定,對中資或中資控股的風機設備和零配件生產企業開發并實現產業化的1.5兆瓦(MW)以上前50臺新產品進行補貼,每千瓦補貼600元人民幣,整機制造商和零配件制造商各拿50%. 今日美國報網站引述美國貿易代表柯克(Ron Kirk)稱,自2008年來該補貼單筆介于670-2,250萬美元,累計補貼總額可能達到數億美元.中國官方尚未確認上述消息,而截至發稿時,財政部未就此事答復路透查詢. 國內第二大風電整機制造商金風科技公共事務總監姚雨表示,若指的是08年財政部出臺的補貼政策的話,對該公司不會有什麼影響. "金風過去兩年1.5兆瓦的主流機型裝機已經超過3,000臺.拿3,000多臺和50臺比,影響太小了."他接受路透電話采訪時稱. 作為全球最大兩個能源消費國,中美面臨共同的能源安全問題.上月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決定,加強在大規模風電項目計劃和部署、風電項目并網等方面的合作. **順水推舟** 柯克在聲明中表示,"我們對這些補貼發起挑戰,美國的設備商才能把在美國生產的零部件出口到中國去,進而為美國提供薪水豐厚的國內工作崗位." 不過印度風機大廠蘇司蘭(SUZL.BO: 行情)中國公司一高層表示,中國取消補貼更像一種政治姿態,象征意義更大些,中國的整體政策框架并未改變. 市場人士認為,在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中國風電行業中,若不能在降低價格及適應中國市場方面取得更大進展,此舉對于國外制造商幫助不大. 在中國政府對風電制造商斷奶之前,該行業已于2010年結束連續幾年的井噴式增長.國內風電整機企業面臨產能相對過剩,價格競爭加劇,以及毛利下滑的局面. 行業機構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共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9GW,同比增長37.1%;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4.47GW,首次超越美國成為頭號風電市場.這也迅速培養起一批國內大廠,包括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東方電氣,明陽風電等. 對于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的風電設備商,特別是獲得資本市場支持之後,進軍強手林立的海外市場,將成為不可回避的戰略選擇. "中國的風電企業已經發展到無論有沒有補貼、都要到海外市場尋求機會的階段了."星展唯高達分析師Dennis Lam評價稱. 金風科技在去年已經在美國芝加哥成立首個合資子公司,在美洲的風機認證也在順利推進,有望于明年年底前形成不錯的風電機組商業運行記錄,冀望就此打開向當地銀行申請項目貸款的大門. 華銳風電亦在著力布局海外市場.今年4月希臘主要電力公司PPC稱其已與簽署了一項風能發電合作協議,建立裝機容量200-300兆瓦的風電場以及一個海上風電場. **本土化挑戰** 市場人士認為,中國企業真正面臨的難題,在于如何將國內的成功經驗"復制"到海外市場與國外風電巨頭進入中國類似,它們需要在理解和實現目標市場的本地化方面做出諸多努力. 丹麥Vestas、西班牙Gamesa、美國通用電氣及印度蘇司蘭等雖在海外市場擁有雄厚實力,但在中國市場中由于成本優勢不及中國,市場份額并不大. "現在中國政府對"走出去"沒有任何補貼...要走出去只能看企業能不能適應當地的情況."施鵬飛接受路透電話采訪時說. 國內最大風電設備生產商華銳風電副總裁陶剛亦稱,"其實當時的本意是促進科技創新...畢竟現在(中國)加入WTO了,今後只要符合國際慣例也就完了,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企業要解決風機設備的國際認證、海外市場中當地的法律、就業、當地制造等一系列挑戰,而這些只有憑借企業自身的能力去完成. 在談及國外市場中,中國企業是否會在風機設備認證這一關鍵環節再次遭遇行業壁壘時,金風科技姚雨說,"理論上來講是有這種可能的,實際上我們也在歐美一些市場也看到有這種苗頭." 他并稱,中國剛剛進入這個市場,所以這些事還沒有發生在中國企業身上.在進入這個市場前,需要通過第三方對目標市場的規則和法律多做了解,同時通過實現本地化運營,讓更為了解當地市場的人協助企業更好更快地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