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節能】“十二五”前兩年已減少二氧化碳三四億噸 |
(時間:2013-11-6 11:06:19)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召開發布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介紹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3年度報告》的有關情況。 中國未得資金支持已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要求,發達國家要承擔歷史的責任,有義務率先大幅度減排,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發展中國家在得到資金、技術支持的情況下,在國內采取自主的減緩行動。 但情況并非如此,很多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在沒有得到任何資金、技術支持的情況下,已經在國內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而且減排量是占絕大多數的。 解振華說:“特別是中國,沒有得到任何資金、技術轉讓的支持,但是我們在積極采取行動,‘十一五’期間中國已經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減少了二氧化碳15億噸,‘十二五’前兩年已經減少了三四億噸二氧化碳。” 盡快注入資金讓發展中國家樹立信心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九次締約方會議和《京都議定書》第九次締約方會議將于11月11日在波蘭華沙舉行。解振華介紹了中國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華沙會議基本立場主張,中國將在華沙會議過程中繼續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 在去年的多哈會議上,一些發達國家已經作出承諾,并承諾了資金額:2015年之前,要籌措300億美元的快速啟動資金;2020年前,要達到每年1000億美元資金的支持。 解振華指出,雖然目前發達國家正在經歷經濟困難,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還是要兌現自己的承諾和履行自己的職責,這是建立政治互信的重要基礎。“如果眼前有經濟困難,也不是長期的,是暫時性的,我們希望明確注資時間表,能夠作出明確的承諾,能夠讓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樹立信心。” 解振華指出,關于資金的來源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以公共資金為主,另一種是以私營部門資金為主。我們主張多元化,要以公共資金為主,私營部門的資金市場融資作為補充。要吸引私營部門的資金,主要是政府要有所作為,要加大減排力度,創造一個穩定的市場,制定鼓勵性政策,這樣才能真正吸引私營部門資金。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