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照明】浙江成“低碳照明”制造、出口大省 |
(時間:2011-4-26 11:11:22) |
普通白熾燈也稱普泡或GLS燈。由電流加熱鎢絲到2500度產生白熾可見光,其中95%電能用來發熱,只有5%轉化為光能。稀土三基色熒光燈作為一種成熟的節能燈技術,與普通白熾燈相比,節電率高達70%。更廣義的綠色能源還包括金屬鹵化物燈、節能鹵素燈及現下十分流行的LED燈。 這樣的綠色照明產品正在浙江市場上鋪陳開來。為控制全球溫室效應,減少空氣污染,降低對日益高漲進口能源的依賴,浙江低碳照明業由此起步。 “800萬”推廣計劃誕生新概念 一只7瓦的節能燈,市場銷售價10來元,而享受財政補貼后居民實際購買價最低只需3.4元。2008年,國家財政補貼政策出臺的第一年,杭州共有30萬支低價節能燈涌向普通消費者,還有20萬支財政補貼的高效照明產品流向杭州市的商場、學校等大宗客戶。杭州王馬社區的現場銷售點曾在短短幾天內銷出6000多支節能燈,爭相購買的居民們排起長隊。 而據杭州市經委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處處長樓青山介紹,當時,面對節能燈熱銷,為保證公平、公正、公開和方便,杭州還將節能燈推廣與郵局掛鉤,老百姓可到附近郵局拿貨,也可打電話向郵局訂購,郵局專人送貨上門,每次收取1.5元費用。 低價節能燈數量有限,遠水解不了需求之“渴”。截止目前,節能燈補貼政策已持續了整4年。從2008年分解到我省的300萬只國家財政補貼的高效照明產品,到去年增加到800萬只推廣任務。其中緊湊型熒光燈690萬只、直管熒光燈(T5和T8)110萬只和高壓鈉燈(暫定1萬只,不含在國家下達的任務量中)。 據悉,完成全部推廣任務,預計總銷售額為1.6億元,國家約需投入財政補貼資金7500萬元、推廣工作經費380萬元。推廣任務完成后,全省可實現年節電16億千瓦時,合約56萬噸標準煤。 浙江成“低碳照明”制造、出口大省 近年來,浙江各地以多種形式開展節能燈進社區、農村、企業、機關、學校、醫院等活動,“低碳照明”概念由此普及,這也使不少企業看到低碳照明產業前景,原本的照明產品大省浙江目前已成為低碳照明制造、出口大省。 根據浙江省照明電器協會統計數據,“十一五”期間,不論是主營業務收入還是分產品大類(電光源、燈具和燈用材料),浙江已連續數年穩居全國第二。最新統計數據表明,2010年1-11月份全國照明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共計3323家,而浙江1029家,完成產值435.79億元,同比增長33.69%,高于全國產值增幅6.25個百分點,實現利潤19.88億元,同比增長43.18%。 近年來,雖然LED照明產品占全省比重不足5%,但低碳照明產業已嶄露頭角。2009年,浙江緊湊型熒光燈產量約12億只,占全國總量30-35%,居全國第一;節能燈毛管產量17億支,占全國總量的37.5%,居全國第一;環形燈管1.4億支,占全國總量的76%,居全國第一。 低碳照明企業規模集聚效應漸顯,浙江生輝、晶日、名芯、星碧、求是、杭州肖山海鯨等一大批以LED照明產品為主業的新興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去年國家三部委全國LED照明示范工程招標中,浙江7家企業中標,占全國中標總數30%,高居榜首。 低碳概念已深入這些企業經營意識。浙江照明業T5、T8、CFL、CCFL、HID和無極熒光燈等節能光源及其燈具發展較快。為減少污染,多數企業已積極開展固態汞替代液態汞。這要求企業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減少燈管中的注汞量,以減少廢棄燈管引起的汞污染。同時也要求企業減少注汞照明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汞蒸氣排放,以保護一線工人的身體健康。 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固汞替代液汞約占用汞產品總產量的50-60%。在這方面,浙江陽光、縉云山蒲、宇中高虹等企業產品從生產到使用、回收都要求有利于環境保護,不少先進工藝值得學習。 聚焦高端尋找新藍海 而國際形勢,近年來,歐盟、俄羅斯、日本、美國等紛紛推出淘汰白熾燈等傳統高耗能產品,照明產業節能化趨勢給浙江低碳照明帶來巨大商機,但其面臨的產業困境也引起關注。 據省照明電器協會總結,首當其沖為技術壁壘制約出口擴大。歐盟、美國等地頻繁出臺各種技術和認證標準,抬高市場準入門檻。其中尤以歐盟《廢棄電氣電子設備指令》、《禁止在電氣電子設備中使用特定有害物質的指令》、《用能產品生態設計框架指令》三大指令影響最為突出,其對有害物質、化學品管理、廢棄電子電氣產品回收等方面的嚴格規定,給出口企業設置了較高門檻。其次是廢棄節能燈回收體系缺失致使環境壓力大。國內節能燈管中基本都含汞,據測算,1只普通節能燈含汞量約5毫克,滲入地下可造成1800噸水受污染。目前國內僅3家節能燈企業設有回收處理裝置。此外,還因行業門檻低,企業為爭奪訂單而惡性價格競爭,導致產品質量不容樂觀。 對此,不少有見地的企業進行了有效突圍。 “國內LED企業雖多,但大部分集中在產業鏈中下游,上游外延片等核心產品仍受制于國外。LED外延片與芯片約占行業70%利潤,剩下利潤由封裝、應用等環節分享。”在海鹽,浙江最大的LED產業園——占地1000畝的杭州灣LED產業園,亞威朗光電(中國)有限公司組織國內外先進技術,開始生產國內仍稀缺的LED外延片。目前該企業已占產業園四分之一面積。 “瞄準產業鏈中上游,不走‘紅海’走‘藍海’。我們的產能完全釋放后,將占國內藍綠外延片市場十分之一。”企業負責人閆春輝說。 為使企業不致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目前浙江還有一些骨干企業通過不同方式實現強強聯合,如橫店得邦與飛利浦、江山三友與雷士、縉云山蒲與歐普、浙江中企與GE、杭州漢光與浙江陽光。 省照明電器協會認為,低碳照明業若產品單一,持續發展較為困難。為飛利浦、GE等國際知名品牌貼牌生產不失為現階段企業一種發展策略,但也不能成為企業最終目標。通過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擴大規模和競爭力等經營模式是值得借鑒的。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