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低速增長與平價時代共生 風電“救命稻草”在哪兒 |
(時間:2018-11-12 10:53:27) |
十四年前,巴菲特曾告誡投資者:“只有在退潮之后,才能知道誰在裸泳”。如今,這一良言對于風電同樣適用。經歷了連年產能下滑也見證了日益提升的消納能力,被潑了政策“冷水”又能撒上資本熱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這是風電產業鏈完成生命周期跨越的關鍵階段,也是風電的“后補貼時代”。 一邊是產業鏈高歌猛進后重回理性,另一邊是補貼“退潮”中競爭愈發白熱化,這便是喜憂交織下風電的真實寫照。 從產能利用能效上看,以風電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發展增速超過了傳統的火力發電。僅在2018年前9個月里,全國新增風電并網容量超過1237萬千瓦。從發電結構來看,同一時期內,累計風電并網容量接近1.8億千瓦,占總發電量比重約為5.32%。相較于3056億千瓦時的發電量、占總發電量比重近4.79%的去年全年水平而言,這也相當于2017年全國風電總發電量的8成以上。 與持續攀升的發電能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持續放緩的開發腳步。盡管如前文所述,2018年前三季度新增并網風電裝機量有所提升,但是新增項目投資仍然處于下滑態勢。如下圖所示,2017年中國新增裝機容量1966萬千瓦,較2016年減少15.8%,較2015年減少67.7%。 之所以出現新增裝機容量連年下降,一定程度上源于頂層設計對風電產能的“急剎車”。2018年初,一則《2018年度風電投資監測預警結果的通知》在業界引發嘩然。其明確提出,通過強化風電投資監測預警機制、控制棄風嚴重地區新增規模,直至最終實現風力發電效能顯著提升。加之此前愈發凸顯的“棄風”困境,中國風電市場自此進入低速增長的“新常態”。 這也就意味著,“十三五”期間風電新增裝機增速趨向平穩。渤海證券有研報預計,從2018年下半年到2020年底合計兩年半的時間,風電新增裝機空間不足40GW。據此推算,“十三五”期間每年新增風電裝機規模將超過1974萬千瓦。另據《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底,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確保達到2.1億千瓦以上。顯然,這一數值是“十三五”風電發展的最低目標。 沒傘的孩子才會拼命奔跑。技術驅動和提質的閉環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那就是產業發展成本的“下坡路”。《關于印發2018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制定風電平價上網路線圖,即自2018年1月起,一類至四類資源區新核準建設陸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分別相應比較大幅度下調。而在過去的三年時間里,四類資源區陸上風電的標桿電價降至最高0.11元,最低0.04元。預期“十三五”期間下半場,在保守預期的情況下,陸上電價潛力至少能夠達到10%。 2020年去補貼大限漸行漸近,也寓意著風電正迎來新的發展空間:正面“競價”、擁抱“平價”。總體上來看是到2020年,陸上風電的電價可以與當地的燃煤發電達到同平臺競爭的水平。但事實上,如果在去除不合理的非技術性成本情況下,風電現已具備與火電等傳統能源競爭的能力,并已躋身至成本最為低廉的可再生能源。公開資料顯示,在轉型升級、規模效應的雙重促進下,迄今本土風電設備價格降低近65%,風電場開發造價隨之下滑近40%。 而在成本下降的同時,隨之而來的壓力也比業內預想的要快一些。尤其是進入2018年,盡管才執行新的調低后的標桿上網電價,但眾多企業為能夠在平價上網競爭中搶占高地,已提前主動降價。誠如風電整機招投標報價已下降了近985元/千瓦,最低單位千瓦報價甚至跌破3074元大關,降幅超過20%。“有的更是低至0.2元/千瓦時至0.3元/千瓦時,較之多年前0.8元/千瓦時的水平降了一半還多。”整機設備制造商此前曾透露。 其中,雖然有業主的因素,但也表明整機商正在具備平價上網的技術能力。“傳統價格競爭已不適應,且無法引領風電平價新時代。”業界資深人士王曉宇曾坦言,當成本壓力難以向下游傳導之際,整機商唯有祭出“殺手锏”:將科技創新照進現實。相對應地,風電項目建設也將迎來更加激烈的競爭。 愈發提升的行業集中度便是其中一個最為鮮明的市場特征。通過上圖對比發現,在過去三年里,風電累計裝機前十家企業裝機容量占比逐步擴大,2016年相較于前一年漲幅近5%,而在2017年這一數值則上升至20%左右。另據某權威媒體11月6日報道消息稱,2018年前三個季度內,風廠開發、建設以及風電運營等6家上市企業的利潤總和占全部15家公司的利潤總和的90%以上。 因此,對于走入后補貼時代下半場的風電產業來說,平價競爭并非只是“長跑”終點,而是翻開的嶄新一頁:成熟、穩定的工業化發展軌道。一方面,同質化的產品時代正在遠離,獨具個性化、將風電全生命周期成本做細的產品時代正在臨近;另一方面,風電業主未來或在競爭中,更傾向于技術實力更強、發電效率更高的風機廠商。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